-
一个新研究显示,一个人出身的社会阶层高,就容易对自己过度自信(对自己的评价>自己的实际能力)。而这种过度自信,又会被周围的人(比如面试官、评委)解读为“真有能力带来的自信”,于是会更容易得到各种机会,结果是阶层更容易固化,贫民更难向中上层流动。
上层或中产的家庭,往往教育孩子要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贫民家庭则往往教育孩子要谦逊、诚实、时刻记得自己在社会中的等级位置。
长大后,两种教育方式就会带来两种小孩的自信水平不同,一个是过度自信,一个是适度或略欠缺的自信。
而人们都有一种自然倾向,就是认为把“自信程度”误解为“能力证据”——“这人看起来那么自信一定很行吧”,“这人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估计不太行”。
结果是,在参加面试时,上层或中产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实际成绩未必比贫民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好,但更有自信的前者却一定比后者更容易被雇用。@游识猷
顶: 6踩: 0来源:卢松松博客(QQ/微信:13340454),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阅读更多:语录段子
- 2020-12-24 深圳女生爱搞钱
- 2020-08-28 微博 抖音 快手短视频的直观区别
- 2020-08-23 屌丝男相亲趣事
- 2020-08-16 刷单新套路
- 2020-06-17 没有100分的人生
- 2020-05-22 做生意最重要的是:预测什么会火,就去做什么
- 2020-05-07 推广一定要有规模感
- 2020-04-30 成就事业之:“边界”思维
- 2020-04-28 用一生的时间,来建立信任,成交自已
- 2020-04-19 服务最终体现是商品
- 2020-04-18 有了一定粉丝基础后,成交靠两点
- 2020-04-15 小白如何突破做内容的瓶颈
- 2020-04-13 机会来时当果断
- 2020-04-11 特殊时期,生存比什么都重要
- 2020-06-28松松网开通了在线投稿,点此立刻给我投稿哦,高质量文章阅读都很高!
发表感想加入QQ群交流
上层或中产的家庭,往往教育孩子要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贫民家庭则往往教育孩子要谦逊、诚实、时刻记得自己在社会中的等级位置。
长大后,两种教育方式就会带来两种小孩的自信水平不同,一个是过度自信,一个是适度或略欠缺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