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阿里

|  阅读量 | 分类: 好文分享 | 作者: 卢松松 | 时间:2015年02月21日 09:03

我看阿里 阿里巴巴 好文分享 第1张

上一篇文章写了百度,到现在为止情绪都还稳定。今天写一下阿里巴巴。关于阿里,不太好写。不好写的原因之一是阿里太大了,作为一个外人,几乎无法看清;二是写阿里存在很大的风险,且不说一大堆人会冲上来骂(有不少人担心会影响他们手里的阿里股票价值而来骂),被骂的话,大过年的影响情绪,另外,也存在收律师信的风险,写点东西容易么?

现在看,阿里跟工商总局的矛盾已经化解,这算是一次「黑天鹅效应」,谁也不会预料到在年底会来这一出。本来不是个大事儿,但是公关层面一反击,就把对方惹毛了,结果出了一点乱子。要不的话,吃个哑巴亏几天的时间也就过去了。中国互联网的群体是习惯忘却的,发个「亚洲出境游折上折 5 元」红包吸引一下大家注意力就行了嘛。假货的问题确实客观存在的,存在的一个原因也是有需求啊,有的用户就是要买假货,只是这个话阿里方面可不敢公开说。

从投资的角度看,阿里的股价弹性要比百度腾讯都大,所以风险不大。三家里面,腾讯有一张王牌,那就是微信,而阿里有一张「百搭」的牌,那就是支付宝。我一直有一个设想,那就是可以用支付宝来调控阿里巴巴的股价走势,让阿里的营收不至于过高,也不至于过低。其做法是,阿里营收过猛的时候,支付宝多收一点服务费,阿里营收放缓的时候,支付宝补贴一点服务费。据我所知,支付宝和淘宝之间一直是要结算服务费的。如果这样的话,支付宝短期内或许没必要上市。

支付宝的作用只是猜想,当真就没意思了。2014 年下来,余额宝的热度已经消退,支付宝的危机还是挺大的,压力来自微信支付。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支付宝简直是疯了一样的做线下业务,线下的事情恰恰是微信所不擅长的。但移动支付这个事情,微信对支付宝是降维攻击,支付宝的焦虑也是可以理解的。但焦虑容易带来动作变形,从支付宝的产品改进以及红包营销活动来看,效果可能适得其反。短期看业务数据有收益,能满足 KPI ,长期影响自己品牌。一个支付工具忍不住做社交,甚至娱乐化,希望借此提升用户使用时间,会迷失真正的方向。

如果阿里有一个类似微信这样的超级移动应用,那么支付宝就没必要这么折腾了,或许这个世界是公平的吧,什么都给了你的话,上天也要妒忌这家公司。有人说,这是公司基因决定的,这让人无法反驳。阿里的长处是构建平台,长于运营,却不善长把一款产品做到极致,构建极致的产品要有超级产品经理的存在才行,但阿里的公司文化和机制决定了这片土壤上不会有超级产品经理。为什么呢?

阿里以公司文化见长,公司文化的建立取决于在成熟的管理机制。虽然公司员工只有两万多人,不知道现在超过三万了没有,但组织结构却是三巨头里面最复杂的,是三家里唯一的绝对集权管理的公司,严格的等级式或金字塔式管理机制拒绝扁平化,其他两家倒是多少有点扁平的影子。层级过于复杂的副作用是,一定级别以上的管理者其实不太懂业务或是无法深入掌握业务,而且要经常拥抱组织结构的变化,调动来调动去的,没有谁会长期负责某项具体的业务,业务不熟练倒也不要紧,贯彻战略,盯住管理就行了。

集权管理之下,公司的可动员力量非常的强悍。世界上某些国家擅长大阅兵,阿里这样的公司则每年能搞一次双 11 ,你可以把双 11 理解为互联网领域的大阅兵。看,手机厂商方队走来了,女装方队走来了…

懂战略是阿里一定层级以上管理者的基本要求。阿里也是一家把战略经常挂在嘴边的人,几乎每个从阿里出来的人都会那一套,什么「产业终局」啊,什么「从未来看现在」啊,熏陶的都差不多。监督执行也是管理者强项。马云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2001 年的时候,我犯了一个错误,我告诉我的 18 位共同创业的同仁,他们只能做小组经理,而所有的副总裁都得从外面聘请。现在 10 年过去了,我从外面聘请的人才都走了,而我之前曾怀疑过其能力的人都成了副总裁或董事。」 这里面一个小错误是,跟马云一起创业的是 17 个,加上马云才是 18 位… 马云怀疑过能力的人成了副总裁,我并不认为是这些人的能力真的不断「跃迁」(这样快速增长的公司仅仅是所谓能力提升都是不够的),而是底下有人能撑住,这是要靠公司机制的。实际上有些高级管理位置不客气的说,就是放一头猪也能胜任。

阿里为什么经常做组织结构调整? 只有通过这样的折腾,才有可能让一些管理者有危机感,否则的话势力坐大,尾大不掉,这个问题在其他大一点的公司都存在。阿里的做法其实是超级公司的管理上的突破和探索,确实给管理层面带来了很多活力。

金字塔式管理机制的弊端在于,塔尖的老大们擅长看大势,但注意不到风起于青萍之末。这也是为什么微信已经足够威胁阿里之后才着手反击的一个侧面验证。另一个弊端是在既有业务下虽然能做到创新,比如双 11,但是没碰过的东西鲜有突破能力,要一层层的等完决策,时机可能已经错过。为什么不可能有超级产品经理,因为做产品的拿不到真正的决策权, KPI 这个魔法棒驱使所有人乖乖听命,少有人为创新而冒险。

写到这里,我突然有一种地下室里手捧方便面面对世界地图指点江山的感觉,既视感很强有木有? 市值 2000 多亿美元的公司,岂是你随便几句就能说明白的? 既然说不明白,索性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吧。

阿里在移动上是犯过错误的。真正也是最大的失误源于阿里云 OS,如果不是选错了方向,初期不做手机的话,不另起炉灶做「自主研发」的手机操作系统,而是直接拥抱 Android 生态,直接做移动应用,那么今天可能是另一个局面。历史不容假设,这个失误让阿里错失了差不多三年的时间,以前我说这是一个十亿美元级别的错误,回顾一下,我认为代价更高,至少是数百亿美元的失误。产生的蝴蝶效应使得整个移动互联网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知道,最早对 91 动了收购心思的可是阿里,要不哪有百度的份儿。后来,阿里大手笔收购了一大堆公司,不过是为了弥补移动上的缺陷而已,是否能真的起作用,还要再看。

阿里在移动上一直不死心,包括最近对魅族的投资,依我看,阿里不是魅族的白衣骑士,最后魅族可能很惨。这么悲观也是有理由的,即使魅族成了,对阿里业务也不会有什么实际辅助作用,阿里为什么要投魅族呢? 或许只是看到小米气势如虹,担心错过某种可能。如果阿里要魅族成事,只给钱,不做任何干预即可。到时候魅族壮大之后自然能反哺,但阿里是一家公司文化强势输出的公司,投资的公司一定要掺和进去,这就导致做起事来束手束脚。如果到现在回顾一下,跟阿里合作的不少公司都没得到什么好结果,基本上都是享受一次发布会的光环效应之后,就悄无声息了。

至于阿里云,这是正确的战略,到现在来看,换了业务负责人之后整体大有改观,我的不少朋友也是类似评价,毕竟另外两个巨头家的云服务太不争气了。尽管阿里云初期做了不少不靠谱的事情,但那点儿学费对家大业大的阿里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云服务这一块产品能力已经接近成熟,是目前国内类似服务中最好的一个,尽管营收占比还很小,但确实是优质资产。

阿里过去一年多快速切进去的各种业务领域,我只是把他当做阿里对未来的一种探索,要知道,这家公司过去数年间曾有过各种各样的探索,只是最后都悄无声息了。所以,也请淡定看进军的健康、游戏什么的,过一段时间可能也就没动静了,这都是常有的事儿,媒体没事儿少写点马屁文,动不动就「颠覆」,一惊一乍的,多浪费情绪。

总体来说,基本面还是好的,至少比百度要好一些。

如果有隐忧的话,我认为手机淘宝和支付宝客户端的活跃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假象,会让阿里认为已经抓住了移动: 你看微信也没什么了不起嘛。我的看法是,阿里曾经一度在短期内高估了微信,刻意夸大了微信带来的压力,以此激活团队的危机感,正所谓「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但长期可能低估了微信,低估了微信对用户习惯的影响和渗透能力,这才是致命的。据说阿里高管都或发誓或公开表态再也不用微信了,我只好猜测他们可能也确实很难理解微信到底好在哪里。

如果觉得我写的有问题,或是有错误,欢迎给我留言批驳。

利益声明:本人亲属持有一点点阿里股票。本人目前不持有。

文章来源:小道消息 作者:Fenng

顶: 1 踩: 0

来源: QQ/微信:13340454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