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部分的工作都非常专一而封闭,一个螺丝钉的岗位做了七八年,在本领域多少有点发言权,谁也不会在这时候想着换个行业重头开始。上班太累了,下班就想睡,工作差不多能赚个不高不低的钱,剩下的时间就剩下买买买和吃吃吃了,还学习点新东西?装逼遭雷劈!
大公司里有许多活死人。和电影《鬼眼》里的情节一样,他们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自己其实已经死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他们一开始的出发点就是错的。
Linkedin最近发布了一个“最有吸引力的雇主”名单。名单排出了求职竞争最激烈的、一旦入职就不想离开的40家公司。不管是良好的企业氛围,待遇,还是商业愿景,IT公司都名列前茅。不仅强势霸屏,且包揽前十。
大约从2015年起,我在公司说,要去互联网化。不是指不做互联网,而是不要以“互联网思维”这个假命题掩盖运营问题。我所身处的时代,攻击是容易的,宽容是难的。谄媚是容易的,理解是难的。话语是容易的,实现是难的。泡沫是容易的,兑现是难的。少年得意是容易的,十年一剑是难的。而我所身处的行业,又是完全由难的一切组成的。不轻不美,不符合时代的许多需求,但它符合千百年来,人类商业的规律:创造价值,交易价值。
百度某个总监在 2016 国际体验设计大会上发表演讲后引发广泛讨论。几乎是一面倒的负面评论。不过,也有人留言说:人家那么大公司,招人肯定很严格,没有两下子能进去吗? 还有的说:可能只是演讲不行,没准儿人家管理能力强。这样的留言都可以理解,在一些人心里,因为这么一个事情否定一个人,不公平啊,大公司里都是人才,不可能有滥竽充数的。
在如今的互联网江湖,任何细分行业,都逃不过BAT的收割。你是否也想求BAT撩我撩我,成为互联网巨头的“后宫”,别说不敢想,“人还是要有梦想的,万一实现了呢?”想进BAT的你,不妨先了解下BAT内部级别和薪酬待遇,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数;就算不进BAT,看看别人家的工资,也能刺激自己更加努力...
从苦逼的券商研究员到看似高大上的投资银行家,再到看着光鲜亮丽的信托经理与PEVC投资经理,所做的工作其实都只不过是人民币的搬运工外加拉皮条和吹牛B。
人际交往的前提是看自己是否具备对方需求的价值,如果不具备,就不要试图勾搭了,没用的,只能自找打脸。如果具备对方需要的价值,就要恰如其分地估计这种价值的分量,不要高估,也不要低估,最后再据此作出合适的交际行为。
小王,男,程序员,三十上下,一米七余, 供职于某大型互联网公司,酷爱格子衬衫、双肩背包和机械键盘。两个月来,我通过某相亲网站接近小王,套取到如上信息寥寥,而今天,是我们相约见面的日子。组织对刺杀小王的原因含糊其辞,不过不打紧,我只是个赏金杀手,这事儿我本就不该过问;反正在我国,每天都有人去死,死法千奇百怪,死因语焉不详,今天轮到程序员小王,那么程序员小王,他必须死。
职场10年,为什么有人已经当上了董事总经理,而有的人还是资深销售经理?出道10年,为什么有人已经当上了主编、出版人,而有的人还是资深编辑?打拼10年,为什么有人已经身价数十亿美金,而有的人还在为竞争总监头衔而周游于人情场?人和人的身价几何倍的差距,真的就只是智商、教育背景、能力、勤奋程度所决定的吗?
毕业后几年一直待在广州,觉得这是一个比较生活化及务实的城市,其互联网公司和相应的投融资环境都不如北深上活跃,大大小小的面试也有几十个,有点规模的公司应该都面试过了,面试一般会见到主力技术人员,技术主管,技术总监,人力几个人,狭义上还是可以看出一些公司文化技术氛围滴,于是想写这样一篇文章,介绍经历也给予朋友们看看。
这是朋友抛给我的“月入十万很难吗”问题,当时我就问他,“你是以雇员的身份来看这个问题,还是以老板的身份来看?”朋友不明白我的意思,不怪他,早些年我也不会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我在职场中混了1年,见到过一些优秀的职业思维,与大家分享,希望每一位职场人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一季度《中国黄皮书》显示,随着中国经济持续放缓,中国的私营公司先是停止借贷,然后削减开支,现在正暂缓招聘。这些公司的新员工招聘降至四年低点,大多数公司预计未来招聘会进一步走软。
曾经,互联网上流传着一个忧伤的冷笑话。一位男子回家的时候听到了屋里传来男人的鼾声,他没有推开门,而是离开了居住的城市。30年后,遇到曾经的妻子。妻子问他当年为何不告而别。男子说出了理由后,妻子哭到:那是瑞星的小狮子。
刚从百度离职,很多朋友问我原因,不黑不赞不偏激,客观的回顾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