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曾经只与增长、高薪等词眼挂钩的互联网公司们也开始传出裁员消息,寒意从彼时持续至今。一级市场募资出现困难、一二级市场估值普遍“倒挂”。作为行业的神经末梢,中小规模公司最早感知到变化,经营不善的公司选择关门。此后一路传导,到今年上半年,巨头们也开始采取行动,不再温情脉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折射出人们的焦虑和恐惧:“今年或许是过去十年中最差的一年,却是未来十年中最好的一年。”
身在职场上的你我,是否思考过一个问题,就是在职场上哪些事是制约你晋升的,哪些事是不能干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职场上的那些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你能够参与进来,一起讨论。
每个人有4个重要的环境,这4个环境就是每个人为什么发展不一样的根本原因。环境影响认知,认知决定行动,而行动最终又决定命运。第一个环境:出生环境,也可以说是原生家庭,这个环境你没得挑第二个环境:工作环境,这个环境你有得挑,而且会不断变化第三个环境:伴侣,这个环境你有得挑第四个环境:朋友,这个环境你仍然有得挑我们不用算,估摸一下也知道,这四个环境,几乎是你一生中所处的所有环境。
去年9月10日教师节,也是阿里巴巴19周年生日当天,马云宣布将于2019年9月10日卸任阿里集团董事局主席,而这一天就要到了。
这个时代,北上广有多少荒诞的民营企业,在最好的地段办公,用最时尚的装潢摆谱,男女员工一水儿高学历,部门领导个个拥有海外工作经历,公司电话簿里,充斥着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工作报告里,充斥着晦涩的专业用语……可骨子里,不过是小农思想,不过是男盗女娼,不过是时代的牺牲品,这样的牺牲品越多,证明时代进步得越快,一部励志正剧,英明神武的主人公一路打怪练级,怪死光了,主人公的人生才得以圆满,继而流芳千古。其他甲乙丙丁就是个屁,被人放了,谁还记得?我们呼吸的空气中曾有过多少这样的屁,在狂风中,在晨曦下,在春色里,消失不见。
很多年轻人刚进入职场的时候,最大的抱怨就是,我可是学什么什么的,我的目标是做什么什么,为什么老板让我打杂?我想说,视野开一点,目标宽一点,你会发现,可学的东西多着呢,打杂,说着简单,做好了,不简单。
花了好几周的时间去费心准备,结果屁都没有吃到,这种情况绝对不是个例。最近我和一些人聊了聊他们在面试中碰到的恶心要求,以下是他们的回答。
最近,互联网行业又掀起了一场“反腐风暴”。一场针对互联网公司内部的抓捕行动正在上演。周鸿祎在朋友圈直接指出:“要用最锋利的刀子将这些腐烂的肉切掉,我管你是什么鸟人。”细数一下,这些被“切掉”的互联网公司员工,违规手法各异,花样层出不穷。
对于普通人来讲,机会往往是在小趋势当中,多研究未来的小趋势,一些小的趋势有可能会对小的行业产生影响,甚至是推倒重来。这个时候你可以结合自身的优势,或者说劣势,来考虑如何重新做这门生意,比如如何重新做一个小饭馆,如何重新做一个早餐店。对未来机会的把我过程中,不要想的太大,太大的机会很少属于我们,从细节入手,找到属于我们的机会。做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真正选择,祝福大家。
我成长最快的时候并不是因为我的努力,而是因为有很多比我牛逼的人在Code Review上给我大量的帮助,在项目上帮助我,我的努力学习虽然也有作用,但更多的是高手对我的帮助。而我失败的时候,总是因为我搞不定事,即便是加班拼命努力也无济于事!
你找到的这个黄埔军校,这个快车道,目的是让你快速提升,快速成长,快速成为一个新领域靠前的人才。但不代表你能快速套现,相当多时候,那些快车道杀出来的年轻人,真正发光发热享受行业红利,都是第二份工作,第三份工作,或者自主创业之后的事情。这也是我一直强调的,在提升阶段,不要过于在意当前的待遇,福利,而是一定要找到能快速提升的环境。
要超过别人其实还是比较简单的,尤其在今天的中国,更是简单。因为,你只看看中国的互联网,你就会发现,他们基本上全部都是在消费大众,让大众变得更为地愚蠢和傻瓜。所以,在今天的中国,你基本上不用做什么,只需要不使用中国互联网,你就很自然地超过大多数人了。当然,如果你还想跟他们彻底拉开,甩他们几个身位,把别人打到底层,下面的这些“技巧”你要多多了解一下。
2010年底,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商科硕士研究生。在那个时候,和其他的毕业生一样,我不得不面临择业的选择。虽然大多数商学院的同学都找到了管理培训生的工作,但我却选择了另一条路,开启了自己的创业生涯。而自己迈出的那一步,也迫使我让自己“重启”。
“程序员去送外卖不是浪费人才吗?”在一片质疑声中,一群高学历的年轻人离开了互联网公司,去送外卖了。资本来来去去,企业死死生生,也许有人离开互联网公司送外卖更多是为了生计,但在很多人看来并非如此,这是主动换个活法开始。
到了我这个年龄段重新找工作,要不就很厉害,要不就很不厉害。而这两种人都不太受用人企业待见。太牛的角色企业怕用不长久,或者用不起;太差劲的又几乎等同于废物与闲人。人们常说深圳养少不养老。我觉得深圳是不养闲。短短几十天,几乎让我到了崩溃边缘。现实虽未到末路,但心理总有末路穷途之感。觉得自己无能无用,无为废物,严重不自信和自我怀疑。这对失业者的打击最大。
我个人认为,如果一个年轻人肯学习,价值观和态度没问题,尽量让自己成长的快一点,尽量找一些能跟牛人共事的职场机会。年薪百万可能需要一些运气,但其实成长起来,还真的不太需要拼天赋。可能很多人觉得这跟天花板一样高,说真的,我十几年前共事过的年轻人(都是比我小十岁左右的),基本都已经跨过这个门槛了。